当前位置 : 首页  其它  最新动态

庄树林教授课题组发现硝基与氧化多环芳烃的潜在内皮损伤效应

编辑:admin 时间:2020年04月10日 访问次数:410

     202025日,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庄树林教授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“The Inhibit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of Human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by Nitrated and Oxy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”的研究论文。研究发现硝基多环芳烃(NPAHs)与氧化多环芳烃(OPAHs)显著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(HUVECs)一氧化氮(NO)的生成,存在潜在的内皮损伤效应。作者综合采用环境计算化学、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,比较分析了NPAHs/OPAHs及母体PAHs与内皮一氧化氮酶(eNOS)的分子交互作用,为深入开展PAHs及其衍生物的血管内皮损伤效应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及方法借鉴。

63427689-692b-4577-bd11-9db09dc5d672.png


f86c016c-b7d4-49ee-9f50-2080c18deaa4.jpg

    NPAHsOPAHs广泛存在于大气当中,其健康风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。目前缺乏NPAHsOPAHs对于心血管效应的报道,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。作者选择大气中广泛检出且检出浓度较高的2NPAHs1-NNAP9-NANT)和2OPAHs9,10-AQ9-FLU)作为研究对象,发现NPAHsOPAHs与母体PAHseNOS酶结合模式存在显著差异,NPAHsOPAHs显著抑制HUVECs细胞内eNOS酶活力,降低eNOS mRNA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eNOS (Ser1177)蛋白表达水平,抑制HUVEC细胞NO的生成。而母体PAHsNAPANTFLU)显著增加HUVECs细胞内eNOS酶活力,增加eNOS mRNA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eNOS (Ser1177)蛋白表达水平,增加HUVEC细胞NO的生成。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,具有调节血管张力,维持血管稳态等作用。鉴于构效关系的差异,在对PAHs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过程中,需综合考虑其衍生物的影响。

    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该论文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,合作单位为美国休斯敦大学清湖分校。第一作者为环境健康研究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吴昊,合作者为张春龙教授,通讯作者为庄树林教授。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(91643107)等资助。

     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.est.9b07163